心理防护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心理防护 >> 正文

对歧视和排斥说“不”:大学生返校前后的心理准备

发布日期:2020-03-04    点击:

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暴发,并席卷全国。党中央和政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,在全国范围内尽最大可能阻断传染源,切断人群传播。其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延长春节放假时间,组织员工和学生通过网络居家工作和学习,从而减少人员流动。我们相信,随着管控持续发挥作用,疫情终会过去,社会的运转终会回到正常状态,学生终将返回菁菁校园。

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终极焦虑——对死亡的恐惧,任何会引发死亡的信号都会引发我们的焦虑。开学后,如果你有同寝室、同班或同校的同学来自疫区,你就会体验到深深的焦虑和恐惧,就会本能地想把他们与自己隔离开,无意之中表现出歧视,作出排斥和孤立等行为,似乎这样就能阻隔危险,保护自己。然而,这些歧视、排斥和孤立对来自疫区的同学而言是莫大的伤害,这种伤害会像病毒一样在人与人之间传播,导致人际信任度降低,甚至引发相互伤害的恶性循环,最终人人自危。

如何避免歧视与被歧视?在返校前后,大学生该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?

非疫区同学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

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较高,知道不能歧视、排斥和孤立来自疫区的同学。而且,大学生也相信政府和学校会采取严格措施,保障正常上课的同学不被病毒传染。因此,从理性的角度来说,绝大多数大学生相信自己可以与来自疫区的同学正常相处。

然而,理性归理性,很多时候,人们的行为还受感性因素的驱动。“道理我都懂,可我还是害怕啊,万一有漏网之鱼呢?!”如果这是你内心的声音,不用自责,这种想法是正常的。但你可以思考如下问题,在反思中成长:

· 我害怕什么?

· 万一被传染了,我会怎么样?

· 歧视他人的后果是什么?

· 歧视他人能降低我染病的可能性吗?

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,你就能找到自己内心不能直面的问题,这些问题就是你成长道路上的障碍。只有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,你才能越过障碍,更好地成长。如何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,越过成长的障碍呢?一种简单的办法是采用辩证思维,即列出一件事情的好处与坏处。比如,列出歧视他人的好处是什么,坏处是什么。当你列出好处与坏处后,就会发现,歧视有百害而无一利。

如果你一想到同寝室的同学来自疫区,就开始害怕、心慌、呼吸急促,请你现在就进行调整,可以寻求专业帮助,比如心理援助热线,专业人员可以帮助你克服恐惧。如果你已经做了很多心理准备,还是忍不住要歧视和孤立他人,那么请为自己预先准备一些应对方案,以便及时觉察自己的行为,转移注意力,平复情绪,最终纠正自己的行为。

疫区同学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

生活在疫区的同学顽强地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,当疫情防控的胜利到来时,当要返回校园时,这些同学难免忐忑,担心自己重返学校后会遭受同学的歧视、排斥和孤立,会被同学指责自己是造成此次疫情的罪魁祸首。

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,我们需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。

首先,我们得承认,此次疫情的暴发与蔓延是既定事实,有很多人受到了伤害。即使疫情结束,还有很多人会心有余悸。他们也许会作出过激的反应,有可能会对我们不友好。对这些问题做好心理建设,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反应。

其次,为不公平的对待准备好应对方案。把我们的心理资源用到怎么解决可能遭遇的问题上,而不是反复思索为什么会这样。前者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,而后者只能让我们把精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抱怨与责怪上。当下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应对被疏远和被歧视。我们可以逐条列出自己的有利条件、可使用的有效资源(包括学校等组织资源)、可进行的活动(比如接受学校安排,进行隔离)等,作出负责任的行为,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心、可信任的人。同时,还需要为自己准备一些预备方案,包括如何调整情绪,处理人际关系,应对学业,等等。

再次,不要对相关信息过度敏感。也许有同学会讲一些有关此次疫情的段子,这些段子可能涉及我们的家乡,让我们感到被冒犯,让我们体验到羞耻和生气,并引发过激行为。但要知道,很多时候,人们的调侃并无恶意,只是我们过于敏感了。由此产生的过激行为反而会让所有人都感到尴尬,从而影响人际关系。对这一问题,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,让自己意识到自身的生理反应,比如脸颊发热,意识到之后,我们可以调整呼吸,让自己平静下来。此外,也可预先练习自我调侃,准备一些有意思的段子,参与到有趣的交流中。
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我们需要认识到,这是我们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个“坎”。没有人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,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坎要过,每跨过一个坎,我们的能力就得以提升,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坎,我们就能轻松跨过。因此,我们需要考虑,如何迈过这道坎,如何迈得漂亮,其他的事,就让它随风而去吧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可以进行上文提及的辩证性思考,从“我害怕什么”开始,罗列每件事情的好处与坏处……这些思考既可以涉及我们自己的行为模式、性格特征,也可以涉及我们对国家、人性和生命的认识。

(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潘晓红)

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新型肺炎防控专题网站

信息化办公室制作